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及防范
作者:dqwlunwen
分类:电子论文
时间:2022-03-02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期刊论文,
职称论文,电子论文发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问题,成为人们最担心的问题。计算机病毒严重威胁人们的计算机系统,例如系统信息泄漏、程序卡顿等。这些病毒不仅会造成网络堵塞,计算机系统瘫痪,还会导致计算机系统被他人控制。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的相关内容与特点,研究了具体的防范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0引言
计算机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在社会信息的传播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互联网联合应用以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互更加迅速,同时也深受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和干扰,约有85%的计算机系统问题与病毒有关,可见计算机病毒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其破坏力非常惊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的研究,用更先进的技术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1计算机系统病毒的相关内容
1.1计算机病毒的内容
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是一种可以通过自我复制或者自我延伸达到入侵他人电脑目的的程序代码,这一程序代码会插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程序并造成破坏。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影响着网络平台的使用安全,所以又被称为网络病毒,主要以开放性的形式居多。众所周知,网络病毒的开放性与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之间相互对立,如果网络病毒的功能更强,那么病毒就入侵成功,如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更高,那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防范病毒入侵,二者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所以计算机系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所有的安全机制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一般来说,所有能够用来破坏程序、入侵程序的代码都可以称之为病毒[1]。
1.2计算机病毒的特殊性
1.2.1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在计算机系统中病毒会潜伏一段时间以后,等待时机成熟,即计算机系统的防范性最低的时候,快速地扩散病毒。一般来说,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期越长,其影响越大,造成的破坏力也越大,如网络中曾经非常猖獗的“熊猫烧香病毒”,这类计算机病毒在程序中不到预计的时间都不会呈现出来,可一旦爆发,就会严重破坏计算机程序。1.2.2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就是指代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的程序代码,也正是因为其具有破坏性,所以才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安全威胁,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在计算机系统“中毒”以后,会呈现出不同等级的病毒状态,或是资源被占用,阻止其他程序启动,或是损坏计算机系统中的其他文件,会造成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丢失。1.2.3传染性。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可以自动复制的代码,所以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从各种渠道都可以散播计算机病毒,如U盘的间接传播、网络平台的直接传播等。一旦计算机病毒被复制或者变种传播,其传播速度是难以被控制的,被感染的计算机系统可能会陷入瘫痪[2]。1.2.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的程序编写水平较高,而且可执行程序短小精悍,传播到计算机系统中时轻易不会被使用者发现,所以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一些等级较低的计算机病毒能够被软件检测出来,而一些等级较高的病毒则难以被软件查出来,隐蔽性越高的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越大,所造成的影响也越大。
1.3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方式
1.3.1后门攻击。后门是技术人员在计算机系统中单独设计的一个小程序,是为了技术人员能够绕过安全防护措施进入系统的开口。然而,计算机病毒也可以通过后门攻击的方式,入侵计算机系统。最常见的攻击后门的形式就是通过控制电磁脉冲来释放病毒。1.3.2无线电。无线电可以将病毒码发射到计算机系统中,让目标的系统接收病毒,这种方式成为现代计算机病毒常用的扩散方式,能够混合在合法的信号中,进入对方的计算机系统,但是这种攻击方式的难度较大,需要等级较高的计算机病毒程序才可以完成[3]。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2.1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病毒报警中心
依照计算机病毒报警的原理,技术人员可以在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器上建立系统管理中心,不定期的更新计算机病毒代码,及时配置防毒软件,不仅可以预防多数的计算机病毒,还能够简化安全管理的程序。在计算机病毒报警中心中,技术人员可以对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进行高效的管理,设定自动保护的系统功能,定期扫描计算机系统中的病毒程序,做好提前的预防工作;也可以在各分支站点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提醒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查杀病毒,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使用,减少计算机病毒入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