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
作者:dqwlunwen
分类:电子论文
时间:2022-03-24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职称论文,
职称评审,电子论文发表
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且高校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已经逐渐向着智能汽车的方向发展,且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来满足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1]。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逐渐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中,依然延续着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智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养方式构建的重要性智能汽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并且构建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才的素养,使其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其次,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且提升整体就业率水平。最后,对于智能汽车专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尚且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3]。首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不健全,目前设计了自动驾驶制动、遥感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依然主要以教育部设计的课程体系为主,缺乏与现阶段智能汽车发展的适应性。其次,在实践课程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在智能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多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智能汽车的发展模式来设计课程,但是并未结合智能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课程的实践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符。
3.2智能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智能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目前,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入职教师队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然而智能汽车属于新兴的领域,导致较多的教师无法满足该要求,因而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4]。同时,学校并未引进企业的教师,致使学生在企业无法接受对应性的教育。其次,学校以及企业课程分工不明确。在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往往会教导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企业教师在教导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同样穿插这理论知识,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重叠,浪费教学资源。
3.3校企合作科研基地不完善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中,需要打造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基地,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然而目前智能汽车领域的科研合作中,却并未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基地[5]。首先,缺乏对产学研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虽然建设了对应的科研基地,但是主要以学校的融资和项目的打造为主,与企业的结合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教学效果。其次,学校在科研设备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在设备的选择中,多以老旧的设备为主,与现阶段的智能汽车运营状况并不相符。同时与企业合作时,同样未能引进核实的设备,影响了智能汽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提升。
3.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智能汽车教学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相对有限。目前企业为了满足与学校的合作需求,通常仅仅为临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岗位,而对于目前在读的其他年级学生,却并未提供针对性的实习岗位,致使学生仅仅能够在最后一学年进入企业实习,不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学交替模式,无法实现对缝衔接,进而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