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
作者:dqwlunwen
分类:理工论文
时间:2021-03-04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力学课程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该文以培养学生力学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分析了采矿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创新教育实验室建设、实验实践课程改革、特色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增设毕业设计专题环节、项目/竞赛驱动,科研导师促进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采矿工程;力学课程;创新能力;特色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作为规模最大的创新群体,不仅数量多,同时掌握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推动“双创”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许多高校针对“双创”教育已在教育理念[1]、培养体系[2]、教学模式[3]、师资队伍[4]、实习实践平台[5]、管理机制[6]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我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创新教育对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贵州理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实际出发,基于力学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1采矿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1)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热度逐渐退却,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着招生困境,尽管专业就业率依然很高,并且就业门槛较低,但采矿工程专业因其艰苦性依旧被打上了“冷门专业”的烙印。贵州理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绝大部分本科生来自农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第一志愿不是采矿工程专业,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到煤矿企业工作会成为“矿工”而显得不体面,希望到城市中寻求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其他稳定的工作,所以部分学生毕业不愿意去煤矿企业工作,对采矿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厚且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造成专业创新意识不强。(2)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职业教师队伍。尽管双创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各高校也做出了一系列探索,但我国双创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过几年发展,大多高校形成了自己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但部分承担创新创业的老师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锻炼,涉及创新创业实践较少,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的成果,但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目前许多双创老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3)本科生创新创业缺乏资金支持。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甚至来自特困家庭,学生本身创业激情火热,但从家庭中得到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并且因自身创业水平有限,难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扶持,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资金来源于学校,而学校创业平台提供的资金也较为有限,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难以满足优质创业团队的资金需求。采矿工程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如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或制作采矿模型等需要的经费较多,国家级创新项目能够满足,但其他项目则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很多创新团队的资金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动性。(4)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有效融合。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①教材脱节。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及选修课程的教材大多偏于理论,前后衔接缺乏系统性,目前涉及采矿工程专业的基础力学课程,如《工程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教材中涉及的实例多为土木、建筑、水利、岩土等行业,鲜有涉及采矿工程的力学案例,而采矿工程中巷道支护、液压支架选型、岩层移动等涉及的力学问题也较为典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难以得到体现;②实践平台缺乏。采矿工程专业实习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习的实习基地的稳定历来都较为困难,煤矿企业对此缺乏主动性,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更是如此,因安全问题和影响生产,学生很难深入煤矿企业进行创新创业活动;③创新创业项目难以和专业挂钩。学生一般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在大二期间,项目为期两年,学生很难接触到专业核心课程,自行撰写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天马行空,与专业契合度相对较差。
2采矿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