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课程思政内容探讨
作者:dqwlunwen
分类:理工论文
时间:2021-04-07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职称评审,
期刊投稿,理工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走进大学课程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的必然需求。该文探索了“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实施过程,将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职业发展融入专业课知识。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生物学;思政元素与实践
1引言
高等教育的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卓越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场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课程思政是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知识课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目前,如何将思政内容引入特定的专业课教学,在高校工作者中引发了广泛讨论。
2在“普通生物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其他学科与生命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平台。“普通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生物的物质基础、基本单位———细胞、动植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几乎涵盖了目前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学生通过学习,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了解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了解自然界生物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将课程思政引入“普通生物学”课程,可以帮助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人文情怀,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普通生物学”课程思政要素设计及过程分析
笔者深入挖掘“普通生物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力求将这些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证实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实现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传达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精神与促进职业发展等德育目标的可行性。
3.1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笔者深挖课程知识,发现了两个可以在“普通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思政元素。纵观生命科学发展史,我国是研究和利用动植物最早的国家,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建立了农业,并人工培育了许多植物新品种。这些中国特有的物种是十分珍贵的药用和经济资源。《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知识,《本草纲目》对动植物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包含了进化的思想。但在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鲜少有中国的参与。169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细菌;1737年,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等级从属的自然系统;1839年,细胞学说建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944年,DNA被确定为遗传物质;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被提出。到了现代生命科学时期,我国生命科学得到了长远发展。2000年,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框架构建;2002年,中国科学家完成第一张籼稻基因精细图[2]。这些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努力。生物专业大学生要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3.2传达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
笔者将思政元素与生物多样性中病毒的相关内容和生物与环境章节相结合。在介绍病毒相关知识时,紧密结合时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统一指挥湖北防疫,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统筹抓好其他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保供,做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保证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切实维护社会安定。与国外防疫成效相比,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3]。这个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生物与环境章节,笔者把思政元素与解决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告诉学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是准确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是全方位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总体态势向好的方向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