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注意事项
作者:dqwlunwen
分类:理工论文
时间:2022-06-08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职称论文,
职称评审,理工论文发表
[摘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目的是为人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使人能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的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区规划 住宅建设 宏观经济
《福建建筑》是福建省民用建筑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性民用建筑科学期刊。国内序列号为CN35-1120/TU,国际标准序列号为ISNS 1004-6135。每年大约发表380篇论文,全年共发表36,000份。所有出版的期刊都免费提供给协会成员,并与省内外的兄弟协会和兄弟杂志相互交换或赠送。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 :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to eventually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people can better realize their individual and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Therefore, to meet andsatisfy the needs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to the design of basic requirements.
Key words : community Planning, housing Construction, macroeconomic , residentialhous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1.住宅的发展趋势
从市场需求出发,即从广大居民及社会对住宅的需求出发为转移的,保护住宅的供给与需求建设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将城镇居民对住宅的需求转化为现实,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对住宅的有效需求。
1.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应协调统一,也要尽可能与城市绿化规划协调统一。
1.2.居住模式。
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方特色鲜明,集合式住宅仍是当前发展的主流。
1.3.户型与面积标准。
欧美各国在经历二战房荒后致力于住宅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经验。
各国在 50-70 年代建设高峰时户型面积上升幅度较大,至 80 年代后期达到最高接近 120 平方米,但 90 年代很快在回落到 80--100 平方米,目前一直维持在 90-100 平方米,100 平方米左右的户型住宅已经占到市场新增量的 75%,成为市场销售的主体,从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居住状况统计资料看,户均建筑面积在 80-100 平方米左右,是比较稳定、普遍接受和相对看好的户型。
1.4.住宅的内在品质。
1.4.1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从室外环境看,住宅基地选择要“健康”,从居住空间看,“健康住宅”必须有起居室、主卧室、次卧室、厨房、餐厅、卫生间、储藏室等,起居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 14 平方米。
主卧室的最低面积标准不低于 12 平方米。在空气环境质量方面,健康住宅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应有室内新鲜空气交换和补充设备。在密闭性方面,外窗应采用双层或中空玻璃。采暖系统应节能,有分户计量、室温调节系统。在声环境方面,室内噪声应满足允许噪声的标准。
1.4.2 自然环境的亲和性
健康住宅的绿色系统中,树应多于草。绿地率≥35%,建筑密度≯25%,绿化覆盖率≥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 平方米/人。硬质景观用地占集中绿地面积≯30%,等等。
1.4.3 居住环境的保护
从视觉环境、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生活垃圾、垃圾处置、环境卫生等方面做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