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
作者:dqwlunwen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03-02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著作出版,
参编教材,农业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摘要:现代化蔬菜栽培背景下,全程机械化技术广泛普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蔬菜栽培效率,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甘肃省临夏县高度重视机械化技术在蔬菜全程栽培中的应用,通过提出技术应用的合理化建议来提高蔬菜单产,提升蔬菜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推动力。希望相关人员以此为借鉴,从整体上提升蔬菜栽培的机械化水平,进而加快蔬菜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甘肃省;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
甘肃省临夏县总面积1212.4km2,气候为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6.5℃,年平均降水量537mm,年均无霜期约147天,现有耕地3.7万hm2、人均耕地0.08hm2,有效灌溉面积1.29万hm2,机耕地2.37万hm2、机播面积0.67万hm2、机收面积0.7万hm2。地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全县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育程度可分为北部塬区、中部川区和西南山区,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最佳产地。实现了当地蔬菜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当前分析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十分必要,这能为蔬菜栽培主体提供理论指导,全面扩大机械化技术应用范围。
1甘肃省蔬菜栽培现状
新形势下,蔬菜产业区域化发展势头强劲,临夏县蔬菜产业长足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展高原夏菜实现错峰上市来满足市场需求,并顺势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临夏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做精做细蔬菜产品,坚持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导,采取“政府扶持、科技驱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以北塬灌区和中部川区发展设施蔬菜、高原夏菜产业,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159座,钢架大棚5240座,露地蔬菜0.42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0万t,产值达3.68亿元,带动7620户贫困户参与,户均增收2200元,蔬菜产业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这既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又起到扶贫致富作用。现今,蔬菜生产速度在全省份中排名前列,成为全省的商品蔬菜基地之一。适时创新蔬菜栽培模式,有效应用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2甘肃省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阻力
2.1机械化程度偏低
临夏县蔬菜栽培活动受地理条件限制较明显,西南地区为高寒阴湿区不宜种植蔬菜,中部川区,北部灌区多为零散种植。整体来看,临夏县蔬菜集约化程度低。再加上,同一地块在播种期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械化技术实践的复杂度,致使机械化技术局限普及,最终会阻碍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
2.2政府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增强
机械化技术在蔬菜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应用,既要保证农机具数量充足性,又要丰富农机具功能,让菜农在农机具使用中提高满意度,进而调动菜农购买农机具的欲望,为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提供条件。立足实际,农机具创新式生产、高效维修与养护,需要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如果政府投入与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那么蔬菜机械化栽培效果将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会拉大政府与菜农间距离,不利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2.3机械化技术水平偏低
当前,临夏县设施建造标准偏低,轻简化机械化装备程度不高,并且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少。对于年龄较大的菜农来说,只能被动应用传统蔬菜栽培模式。这既会减缓设施蔬菜发展速度,又难以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如果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低效运用,则分散经营模式会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并且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居低不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经营模式发展缓慢,最终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
3甘肃省推广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路径
3.1机械化技术应用要点
“机器换人”活动在临夏县普及,这项活动为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提供了充足动力,使现代农业长足发展成为现实。如今,全自动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耕作机等机械化设备在蔬菜栽培中广泛可见,大大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并丰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内容[2]。下文具体阐述机械化技术应用表现及注意事项。3.1.1机械整地土壤垄作是蔬菜种植的基础环节,对于设施蔬菜机械化栽培而言,整地作业使用拖拉机、旋耕机和微耕机,将土壤参数(细碎度、平整度等)达到农艺要求,实现规范化整地目标。选择适合的机械设备,能够优化整地作业效果,为日后蔬菜栽培机械化技术复制、设施蔬菜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来说,客观总结临夏县蔬菜机械化整地作业规范,确保机械整地作业有序进行。因为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蔬菜栽培要求存在差异,所以通过试验研究适宜地区蔬菜机械化整地作业的模式,以便为蔬菜移栽、采收奠定基础,取得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良好效果。先是记录临夏县试验地的地块参数和机械设备作业参数,一般来说,蔬菜地整地深度在12~23cm,土地平整度在-2~2cm之间,同时,记录垄作参数(垄高、垄宽等),最后经数据整理、验证,得出实用性强、实践价值高的整地作业模式,推动整地作业标准化、规范化进行。露地蔬菜机械化整地作业时,能够实现机械化旋耕、起垄,在统一作业、标准作业方面有较大的进步空间。3.1.2机械融合机械化技术创新程度反映我国农机化水平,以及地区蔬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范围,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键性影响。信息时代下,有机融合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够全过程了解蔬菜生长情况,并为其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使威胁性因素有效消除。基于此,构建信息化数据库,将蔬菜各阶段生长信息记录于数据库,进而直观观察蔬菜生长情况,并总结生长规律,使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有的放矢。同样以试验方式了分析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实现蔬菜基地机械化管控、蔬菜病虫害科学化防治,促进当地蔬菜产业常态运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蔬菜。全面收集蔬菜栽培全程机械化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湿度、病虫害和水分等,借助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技术、信息设备对蔬菜进行监测,确保蔬菜优质供应。智慧农机时代悄然而至,在蔬菜大棚内安装带有传感装置的监控设备,凭借智能种植监控系统将数据传递到终端设备,进而种植管理员能够信息化管理,必要时启动自动设备,实现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湿度等参数的自动调节,大大提高蔬菜经济效益。3.1.3机械播种设施蔬菜种植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直播式和移栽式,利用直播机和移栽机完成播种任务。露地蔬菜播种方式与之相同,由于蔬菜品种多样存在,所以播种方式视情况选用,满足蔬菜规模化种植需求。为提高单位面积蔬菜产量,临夏县尝试应用滚筒式精量播种模式,基于流水线操作程序均匀、快速、准确播种,以此提高出苗率。滚筒式精量播种模式有效实践,能够适当把控蔬菜移栽密度,并且播种效率显著提高。据统计可知,这种机械化技术辅助下,每小时播种效率为750盘,以每天9h工作时间来计算,每天可播种6750盘,与人工播种方式相比,能够节省人工成本约500元[3]。从中能够看出,蔬菜机械化播种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等优点,并且机械化播种技术推广价值较高。3.1.4机械管理蔬菜机械化管理的过程中,利用机械化技术及先进系统进行灌溉、除草、植保。滴灌、喷灌方式最为常用,既能满足蔬菜水分补给需求,又能节约水资源。微耕机及配套管理机械用来清除杂草,避免出现养分争夺现象,为蔬菜提供健康生长环境。植保作业开展时,大多采用电动喷雾机或无人植保飞机,保证农药喷洒的均匀性,大大提高农药利用率。统计可知,一台无人植保飞机每天喷施约19hm2蔬菜地,意味着无人植保飞机约代替25个劳动力。3.1.5机械采收蔬菜采收期间使用机械化技术,这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点,也是机械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基于临夏县蔬菜种植规律和土壤情况选用适宜采收设备,在此期间,农机企业、菜农和科研院所协商沟通,根据采收机械技术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的机械技术。以毛豆采收作业为例,利用毛豆采收机取代人工采收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人工采收难题。临夏县应用毛豆采收机进行毛豆采收,能在10h内完成55hm2毛豆采收任务,并且毛豆采收机支持跨区域作业,每台机械创造的年利润约20万元。从中能够看出,机械化技术用于蔬菜采收作业,能在保证蔬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高效采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