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作者:dqwlunwen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12-28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职称评审,
期刊投稿,农业论文发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众多自然生态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污染了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其经济发展缓慢,取得的经济成果寥寥无几。基于此,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依托“绿水青山”构建生态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探究了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经济;改善措施
目前,农村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农村对众多企业的工业生产缺乏有力监管,以及农民的持续性耕作是加剧农业生态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优化自然资源开发方式,降低生活及生产污染物的排放,并依托当地农业生态优势,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1.1缓解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落户城市,致使农村人口锐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除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以外,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导致其经济增长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岗位,保证农村人才投入工作的活力,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农村经济焕发了全新的活力[1]。其中,生态农业经济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2.1水资源供给不足
水是生命之源,是所有动植物生存的根本,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淡水资源为支撑。随着农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需求与日俱增。例如农田水利建设与大型现代化农业设备的运作都需要足够的水资源才能正常运行。另外,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淡水资源的支持才能保障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失去了淡水资源,人们就失去了最基础的生活必要条件。因此,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2耕地质量逐渐下降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致使我国农村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由优质耕地逐渐向低质耕地转移,从而减少了农村耕地质量。此外,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认为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数量,但这种传统落后的农业习惯致使土壤有机物质大量减少,甚至影响土地的可再生性,进一步影响了耕地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2]。
2.3环境污染恶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逐渐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在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导致农民大量的生活垃圾与污水无法科学有效地处理,阻碍了美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进一步降低农村自然环境的可再生性,甚至会危害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2.4农村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大多数农民主要以个人利益为主,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3]。因此,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加大耕地开发,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