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民消费结构变迁研究
作者:dqwlunwen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2-01-21
关键词:
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发表论文,
著作出版,农业论文发表
摘 要: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本文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结构的统计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聚类分析模型,得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以201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间段。并通过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两个时间段内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根据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农业经济》(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主办。本刊办刊宗旨: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服务,为农业经济学科建设服务。读者对象为从事农经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经济类专业师生。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乡村振兴“三步走”具体任务目标,即为在2020年前建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最后在2050年实现全面乡村振兴[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代表改革开发四十年来党的农业农村政策侧重点的改变,乡村振兴是党对于农业农村问题解决办法的新思路。改革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是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并长期存在一定城乡差距。宋丽婷认为新中国成立至今城乡差距有三个发展历程,分别为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前改革时代和后改革时代。自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起,通过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开始缓和[2]。而目前我国在收入、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存在城乡差异[3]。缩小城乡间差距,需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村地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发展潜力。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在于政府的主导,而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侧重于民众的主导[4]。而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快速地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减小,作为“三驾马车”之首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改革的重点方向,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到消费拉动型的转变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文献综述
李昌平指出乡村振兴的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并使其高于国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5]。吴九兴和黄贤金研究发现1978—2017年,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高速发展阶段,低速发展阶段和中速发展阶段[6]。纪韶和李小亮认为自2013年起,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农民工总量显著提高,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大,城乡收入比例由2009年的3.33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2.69,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上升,农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苏良军等基于面板数据,通过协整理论检验得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8]。杨天宇和朱诗娥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同居民的收入水平具有倒“U”型结构,即为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9]。侯姝婧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显著性的影响[10]。樊文斌等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在形态、关系网络、功能地位、时间观念和工具选择有了较大幅度的变迁,其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使得农村居民有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11]。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宏观性研究主要在于数字经济发展带动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和城镇化与农村地区消费结构之间关联性等方面[12, 13]。而微观性在于对扶贫背景下局部农村地区收入结构与消费间的关系和局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14, 15]。但是综合看来,自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以来,其在全国层面对于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所发挥的作用仍然研究尚少。基于此,本文将做出以下方面的创新性研究:(1)首先将通过聚类分析验证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时间点,分析提出前和开展后两个时间段里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其次本文通过对两个时间段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结构分别做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在乡村振兴提出后我国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改变;(3)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方向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