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快 权威性强 合理价格 省时省力
是您评定职称的好帮手!
全国服务热线:400-789-0619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

分类:核心论文 发表时间:2020-09-19 15:28

TAG标签:

关键词:著作出版,参编教材,教材出版,核心论文发表


本站在期刊投稿行业10余年,200000稿件作者放心的选择,10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长期合作。24小时服务电话:400-811-9516

文章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应急机制的研究,对“COVID-19”发生的特点和高校应急管理机制、远程学生管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应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疫情引起的学生管理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学生管理;高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文简称“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如SARS、禽流感、MERS、诺如病毒等国内外突发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2019年12月,武汉发生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短短一个月期间在全国范围内烈性扩散。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随着COVID-19疫情的快速传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多部门出台举措严防严控疫情扩散。从发现疫情到疫情爆发扩散期间,正值各级各类学校放寒假之时。1月23日,随着各省级将这次突发事件风险预警等级定位为最高级别I级,已放假的学校也随即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对全校师生健康状态进行监控和防范教育。对于突发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必直接面临挑战和重大影响,改革创新思考有其紧迫性和必然性。


  1COVID-19疫情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对于COVID-19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不像医护工作一样需要站在疫情的最前线,却同样需要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大学生,疫情爆发时学生正踏上归家返乡之途,分布流散在全国各地,高校学生管理和疫情防控面临着重大挑战。


  1.1COVID-19疫情的特点


  1.1.1强突发性和传染性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人群聚集性高,集体性特征强,学生基本都在校学习、生活。任何突发传染性的疫情随时都可以使高校成为一个聚集性的爆发地或传染源,防控难度十分艰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给学校的教学带来难以预估的损失和影响。面对医学界和科学界尚都无法明确的新冠状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更是高校的管理薄弱之处,让校方无法有效防备。由于COVID-19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飞沫、接触等进行传播,普通人群均易感染。学生在假期归家或外出旅游路上,接触的公共场所较多,如搭乘的公交车、高铁、大巴车等交通工具,都极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且其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14天,学生一旦被感染,即使无症状,也极易将病毒带到家中或学校继续向周围传播。据2003年4月新闻报道,在SARS爆发期间,北京一些高校就发生了大面积的师生感染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而此次COVID-19疫情,疫区主要地———湖北高校的100多万归乡学生便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潜在主力军,在寒假归家的过程中被感染或将疫情带到全国各地。1.1.2高扩散性和危害性COVID-19疫情从正式报道“人传人”到全面爆发仅仅不到一周时间,而随着春运的到来,疫情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蔓延扩散到全国各个省份。铺天盖地的各类新闻报道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每天报道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益上升,以武汉等湖北地区为中心向全国扩散,上升的数据不断增加人们内心恐慌和压力。轻症者发热、乏力、干咳,重症者将面临生命危险,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极易造成危害和严重影响。截至2020年2月24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高达77059人。如何避免或减少学生受感染便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1.2高校应急机制相关问题有待完善


  1.2.1学生管理应急预案较为被动高校学生应急管理机制如果不立足平时严格管理,面对突发事件无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紧急处理或者处置方法失当,将会使事态更加严重[2]。COVID-19疫情爆发之时,大部分学生已踏上春节回家旅程,部分学生仍旧在用人单位实习或兼职,少部分学生滞留学校或外出旅游。人群聚集性比平时正常教学时期小,一方面对于校内传播的危险有所减弱,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分散性大反而会增加被感染的可能。因此,高校势必急需全面了解学生去向及动向,掌握学生具体情况,尽早反应和采取相关措施,为争取疫情防控赢得时间。1.2.2学生缺乏疫情防控意识COVID-19病毒是一种新型未知病毒,学生对其缺乏防范之心以及科学知识。病毒潜伏期时间为1~14日不定,最长潜伏期达24天,有些被传染后初期症状往往较轻,甚至有无症状新冠患者,辨识难度高,学生即使被传染也难以第一时间觉察,这不仅对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容易波及周边人群。在相关疾病的防控意识上,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具备科学认识,容易失去最佳预防或治疗时机,使得防控难度增大。面对COVID-19疫情,全国上下居家“不得外出”,许多感染疫情的地区进行封闭,部分省份采取封路等措施。即便如此严格的防控,依旧有多起大学生返乡聚餐、聚会导致聚集性感染的报道,可见学生对疫情的防控意识较为薄弱。1.2.3高校学生管理法律法规仍需完善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从中央到地方有诸多法律法规,但在高校学生管理层面上依旧存在制度缺失或不明确的状态。2017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也没有相应体现,《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依旧停留在1990年修订的内容,这使得高校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是十分被动和不利的。近年来,学生集体性中毒、传染性疾病爆发和流行、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而有之,如何更好地根据各种突发事件进行立法立制显得非常重要。


  1.3远程线上学生管理成为急需


  从疫情特点来看,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疫情从发现到全面爆发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一项需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工作。自武汉等疫区从1月23日“封城”至今,每日病例依旧呈上升趋势,专家预计4月中旬才能将疫苗临床试验。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这对学校正常学生管理工作势必造成影响。多省教育厅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2月底前不开学,“开学学生不返校”。面对一拖再拖的“居家长假”,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势必做出应急措施。在这期间,如何建立或完善学生远程管理应急机制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改革创新的课题。


  2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创新及思考


  COVID-19疫情的爆发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疫情下的学生管理问题也成为高校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次疫情也是一次大考”,需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对于疫情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一场考验,需要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上交上学生管理的满意答卷。


  2.1成立应急队伍,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一方面,做好防控工作,必须成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学生管理应急队伍,从“责任领导统筹—辅导员负责各年级—党员带头—班长负责各班级—舍长负责各宿舍”的工作机制和管理队伍建立,到明确队伍管理职责和任务,对各级各类学生进行严格排查;实施“每日一报制”的疫情监测工作措施,对学生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和上报,严防严控疫情在学生群体中发生和扩散。同时,应急管理队伍要立足平时,设置常态化固定化的校园应急管理队伍及综合协调机构,一旦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都能迅速直接地找到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畅通学生(班干部、宿舍长)—辅导员(思政骨干、班主任)—院系(书记、院长)—相关责任部门的四级安全管理,以建立起覆盖全体学生的信息联系网络,教育引导学生在特殊期间养成每天关注班级信息、“健康打卡”的习惯,为保持信息联络畅通、迅速获取疫情警讯或其他紧急情况、提高应急管理下综合协调整体能力提供保障。因此,日常对学生干部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队伍、相关责任部门管理人员的应急培训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构建网格化防控体系,还需树立“大校园”管理和意识[3]。高校突发事件有的来自校园内部,也有的来自校园外部环境。校园内爆发的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案、学生坠楼、诺如病毒等事件,除了对本校校园和学生的管理需要,还需对学校周边环境和人员进行留意和关注,以防校园内事件扩散周边。而此次的COVID-19疫情,由于社区传播率特别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居家自我隔离。高校是开放式的校园,周边的居民等也会光顾学校饭堂或校园散步、锻炼等,在这特殊时期,对这些人员的排查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无论是校园内的突发事件还是校外有可能存在的输入隐患,高校都必须树立“大校园”管理和意识,利用社区管理对周边环境和人员进行摸查和关注,避免与周边社区发生输出或输入性的潜在危害。


  2.2家校达成合力,共建身心健康防护墙


  一方面,突发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需要引起师生高度重视和防护,学校需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告栏等广泛宣传突发事件防护知识和指南,提高学生防护意识,实施保护措施,使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做好个人防护。由于COVID-19疫情发生时,大部分学生在家居家隔离,因此,除了提高学生防护意识外,还不能遗漏学生家庭内部的意识盲点。学校应积极带动学生家庭正确认识疫情危机,确立起共同的疫情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如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致学生家长和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广泛动员学生家长高度重视疫情防护工作,做到家校互联互通的双向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家庭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学校学生管理形成合力,构建学生生命安全的防护墙。同时,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和想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可利用调查问卷等线上方式进行学生居家困难调查,特别是对于毕业季的准毕业生,处于实习和就业的重要时期,许多学生出现焦虑的情绪或对“暂停实习”措施的不理解,甚至不顾实习指导老师的劝解仍私自外出实习,对疫情防控非常不利。许多学生由于居家不能外出,加之疫情的各种谣言和不实报道加大心理压力和负担,疫情期间积累的情绪容易酿成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压抑、烦躁、不安、惊恐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学校可通过发布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学生干部排查、家长合力等渠道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的提前介入。另一方面,应加强“重点关注人群”的管理,如平时有自杀倾向、暴力倾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学生,或严重贫困、突发意外等家庭学生,在校就读时能充分利用学生干部队伍进行日常监测,但在居家抗疫期间,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只能通过线上与这部分学生进行监测,无法实际了解其真实情况。因此,应重点与其家长、监护人多进行沟通联系,家校合力切实了解学生情况,避免伤害发生。


  2.3远程学生管理,筑牢网络思政高地


  受COVID-19疫情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寒假一延再延,高校更成为“不早于中小学开学”的学校,许多高校“开学不返校”,逐步采取远程学校管理措施。远程学生管理,不仅是疫情期间的特殊做法,在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中,也应进行改革和完善。2.3.1开展网络思政活动特殊时期的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比平时思政工作更为紧迫。应注重遵循学生思想工作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落实“三全育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政”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相关网站发布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时政素材,结合“学习强国”等相关线上教育渠道创新思政教育手段,将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提升思想引领的实效性。另外,可线上开展相关思政活动,如COVID-19疫情事件,便是一堂全国性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保障安全下开展社区“抗疫”志愿行、“抗疫”作品征集活动、“我为武汉(湖北)说句话”、学习之星———“学习强国”学习计划等活动,促使学生用实际行动和真情实感诠释新时代大学生在危难时期的责任和使命,也充实了居家时光。在网络思政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等先进群体作用,带动广大团员响应,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正确引导舆论,对学生的相关活动、作品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增强学生抗疫信心和责任心。2.3.2开展线上“三个一”建立“云宿舍管理,宿舍同学每周视频至少见一次面”制度,以宿舍为单位建立线上宿舍,使宿舍集体观和班级集体观具有网络空间延展性,又能提升班级同学团结友爱的集体感情。建立“云班级管理,班干部每两周至少开一次会议”制度,商讨近期班里工作事宜,如有难题及时与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沟通,充分发挥好班集体的组织和凝聚力作用。建立“云班会,每月一次线上主题班会”制度,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传达主题班会教育内容。如针对COVID-19疫情,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科学认识疫情,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学会防护和保护他人,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为打赢疫情狙击战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丰富各种方式的线上主题活动,充实学生居家精神文化生活,传递健康正能量,弘扬奋发进取精神。综上所述,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特别在COVID-19疫情期间,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学生管理应对机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工作。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机制与应急处理,对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为维持学校线上学生管理与实际管理保持相一致,对维护学校、家庭、社会稳定大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376号[A].


  [2]仰传兵,邱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7):124-125.


  [3]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5(6):249-250.


  作者:林静君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站长。

上一篇:文学期刊1234 下一篇: 高速公路冬季融冰除雪养护技术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199-331-37290